新医大一附院举行抗震及突发事件救护演习
日期:2008/11/27 12:07:52 来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8年10月23日17时12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腔镜外科病房内,做完化脓性阑尾炎手术4天的患者马涛躺在换药室的病床上,医生谷昊正在小心翼翼的检查刀口准备换药。“地震啦,地震啦。赶快疏散病人。”随着尖锐的警报声,护士洪亮的嗓门在走廊里回荡。来不及多想的谷昊和护士迅速将马涛的伤口用无菌纱布包扎,一左一右搀着他快速撤到了安全通道处,而此刻距拉响警报仅过去13秒时间。2分50秒后,肝移植腹腔外科的7名医护人员和12名患者安全到达楼外的停车场。
别担心,乌鲁木齐这天没有发生地震,这一场景只是新医大第一附属医院抗震及突发事件救护演习的一幕。5分钟之内,参加演习的十大科室500名患者及180名医护人员全部撤出病房到达安全场地。
此次演习所模拟背景为医院所在地发生6.0级地震情形时,紧急疏散病人。此次演习参考了华西医院演习模式,因为华西医院在汶川大地震中的医疗应急反应,受到国际专业人士一致好评。一附院这种大规模演习还属首次。
为了考验地震来临时医院应急能力,新医大一附院举行了可以说是医院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突发事件演习,此次地震及突发事件演习涉及到医院内科、外科、骨科、心脏中心、妇产科、儿科、门诊、急救中心、护理辅助中心和手术室十大科室,尤其是手术室和妇产科的参与,将对灾难事件发生时如何应对很好地积累经验。演习中突出的地方有:
“地震”发生时,正在手术的医生是如何应对的呢?
“地震”来临时,普外科的3位手术大夫正在手术室给一位急性腹膜炎的患者进行腹探查,手术基本完成,正在缝合切口时,忽闻尖锐警报声,以及手术室护士长在走廊高声喊叫。随即,主刀大夫一声令下,麻醉师迅速将无影手术灯从病人头顶拨开,以免灯掉下将病人砸伤。与此同时,其他大夫迅速将无菌纱布填进未缝合的切口,用无菌绷带缠绕病人腹部。而此刻应急氧气袋被抽出,输氧管插入病人鼻孔,病人被抬上移动急救床。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5名医护人员用了不到30秒的时间。
这30秒只是考验医护人员协调能力的,随后的2分钟,则是考验体力了。由于地震时,电梯不能使用,必须走安全楼道。而病人躺的急救床平地时可以推着,下楼时则需要将它架起来。在场面混乱的情况下,还要架着急救床飞奔下楼可不容易。虽然知道是演习,但患者还是进入了状态。下楼后,病人也紧张的出了一身汗。当记者在住院部楼下看到手术室的医生时,他们的短袖手术服背后已湿了一大片,其中一个医生的拖鞋还在下楼时走丢了。
在500名被撤出的病人中,坐在轮椅上被推出的孕妇很快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这位在“地震”时,正待产的孕妇是妇科护士周云。她怀孕已8个多月,本不在此次演习医护人员之列。当演习科目要求必须涉及爱婴病房人员如何应对地震,如何安全转运孕妇,但又不可能让真正待产妇参加时,周云主动请缨参与演习,扮演待产产妇,坐在轮椅上被护士推着送出大楼。
医护殿后 病人先撤
演习总指挥王梅新介绍,每个科室在处理突发灾难事件时,先由所在科室医护人员负责将病人输送到安全通道,由部分医生带着撤离。随后由一名医生还三名护士组成应急小组,返回科室。一名护士跑到管道间将水、电、气阀门关闭;两名医生快速最后查房,检查是否有病人遗漏。而护士长则去急救间尽量拿些简单抢救设备。随后四人迅速在楼梯口集合一起撤离。当大家逃到住院大楼前的开阔地时,一队队撤离的病人及医护人员,以科室为列,快速清点人数。突发灾难时,医院的整个撤离流程为:以“保护病人安全为中心”,以责任组护士负责病人安全为主,以就近的通道组织撤离。地震发生,护士长立即指挥护士保护或撤离病人;新楼中间病区从后楼道楼梯撤离;两边病区从两侧近楼道楼梯撤离;下楼时靠扶手侧稳步撤离;配送中心人员备推车、轮椅守候各楼道出口,协助接送病人。
2003年乌鲁木齐市警备司令部正式下文成立了预备役野战医院,挂靠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温浩任野战医院院长,目前共有60名预备役队员。每年至少参加两次军事演习,以保障野战医院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各项应急救援任务,提高医院的应急作战能力。在汶川地震后,医院决定举行此次演习。院方为此准备了两个月,三十个科室的上百位护理人员参与前期演练,为避免干扰正常秩序,每个科室将练习安排在下午下班后。
应急演习圆满结束时,院长温浩欣慰的说:“没有混乱、没有伤亡、没有漏下一个人。这就是演习的目的,当灾难真的降临时,希望我们也能做到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