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信息 >>文章浏览

行之苟有恒 久久有芬芳

日期:2011/3/25 17:48:41  来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亲切的面容、忙碌的身影,一个心里总是挂念着患者的大夫,带着对医学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亲人、好友、学生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一个扎着辫子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者,数十年如一日,张爱伦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奉献给了千千万万渴求帮助的患者。


她是广袤土地里的一颗小草,那么平凡;她又是告别冬日里的一缕春风,带给了无数患者、无数痛苦家庭爱与希望。


她是我们身边可以促膝长谈的朋友,她是困惑时给你劝解、安慰的大姐;她是孜孜不倦,兜里总是怀揣着小本子的学者;她是绝望患者心里的一盏明灯。


常有人问,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我们难以找出唯一的答案。可从张爱伦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光彩。她用心活着、她用力活着,她珍爱身边的家人、朋友、患者、陌不相识的人。


人们尊敬她、爱戴她。对她委以重任,她承担过国家重要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周永康等人的保健任务;她还用最经济、廉价的药方,想尽办法,为贫困患者治病,她是用不含一点杂质的爱来诠释生命,来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活过、爱过、痛过、感动过,被人爱戴着,想念着,这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足矣。


张爱伦教授1944年出生于河北,1967年毕业于新疆医学院医疗系,1968年在新疆昭苏县接受再教育,1972年在克拉玛依职工总医院参加工作,1978年在新疆医学院内科任住院医师。现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医、干部保健首席专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心血管疾病资深专家,新疆内科医学会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多年来,她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对学生、同事热诚负责,对科学研究锲而不舍,医疗、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成绩斐然。


对医学事业孜孜不倦、精中求细、倾情奉献


张爱伦教授曾在新疆医学院(现新医大一附院)心内二科担任副主任十年,是心内二科的创始人之一。科室组建从仅有的六张病床至今已发展壮大。在任期间,她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凝心聚力、团结奋进,完成了大量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重视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她多年从事内科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病学的诊断治疗,诊治率高,曾多次参与院外疑难重症疾病的会诊讨论,挽救了无数濒临垂危的生命,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一致赞誉。2001年被评为校级医疗卫生工作先进个人。


1981年张爱伦教授在原新疆医学院(现新医大一附院)大内科任总住院医师、科室秘书,主要负责大内科医师的排班和内科急危重症病患的处理,当年因医务人员少,重症患者多,她每天都住在病房,这一住就是两年。那时,工作就是她的全部,她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受到医院领导和科室同事们的高度好评。当年,她是科室唯一的主治医师,医院的医疗环境艰苦,心脏导管手术的防护条件有限,她顾不得身体受到X光射线的损害,坚持做心脏导管手术,时刻在临床一线服务患者。张爱伦主任用至善的仁心仁爱展现了绚美的大爱之光。


或许,生活中那些平凡的人和事更容易让我们感动。2001年8月的一天,张爱伦主任正准备下班,看见病房送来一位病人,低垂着脑袋、扶着墙、满身大汗,她当即放下手包,扶起病人,送进病房,给病人吸氧、测血压、数脉搏,急查心电图后立刻诊断,病人患急性心梗,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率仅有30次/分,心源性休克,此时紧张的气氛弥漫着整个病房,在当年还未普及急诊行心脏导管介入手术时,张主任当机立断,先为病人安置了心脏临时起搏器,抢救心源性休克;同时安抚家属情绪,紧急联系心内科介入手术室的医护人员,亲自护送病人至介入诊疗室,直至病人手术结束,转危为安后,已是深夜,张主任才拎起手包,放心的回家。张主任用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细心观察着患者的病情变化,只要科室有危重病人需要抢救,她随叫随到,长此以往,打乱了她正常生活秩序、影响了生物钟,引起了严重的睡眠障碍,常年被失眠所困扰,但她仍然坚持着。她常说,医生面对的是人的生命,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带给患者生的希望;而我们一旦疏忽,可能会使患者失去生命。


2008年我院切实落实人才发展战略,推进学科队伍建设,再次命名了五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群众信赖的知名专家为医院第二批名医。张爱伦教授当选为名医之后,按医院规定可以享受100元/次的特需门诊专家挂号费,但她考虑到大部分病患的经济状况,仍坚持不懈的坐普通专家门诊,有时候患者从南北疆乘火车连夜来就诊,没有挂上专家号,张爱伦教授虽已疲惫不堪,却依然决然地免费为患者看病;有时候患者做完检查后已是中午,她顾不得吃饭,仍主动约患者去病房,继续详细的分析病情;有时候她为降低患者的就诊费用,用简单、方便、省钱的检查项目为患者尽快确诊;她从不开大处方,有时甚至只在病历上写下药名和用法,让患者在院外的药店购买,她总说:“能省一点是一点,病人都不容易。”她以白衣使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去践诺“希波克拉底”的神圣誓言;去彰显当今医务工作者的翩翩风采。


对教育事业循循善诱、热诚负责


张爱伦教授从医四十余年,培养了疆内外大批医疗骨干人才,承担着多项自治区继续教育项目,参编全国继续教育教材,承担各党政机关和各级保健对象的健康教育讲座,1987年被评为校级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帮助组建昌吉城郊医院(现为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石油准东医院等基层医院,还给予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指导。2003年被评为校级精神文明标兵。


张爱伦教授的教育方式独特,她善于发现学生们的优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每一位学生的前途发展她都有总体规划,为学生们在前进的路上指点方向,点亮明灯。她把学生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状况,体恤他们的家庭生活。她常跟学生们说:“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张爱伦教授的学生们,不少都已过了不惑之年,有的已走上领导岗位,可谈起导师,都像孝顺的儿女,情思绵绵。有的说,她是我事业上的恩师、生活上的慈母;有的说,她有无穷的人格魅力,让我终身受益;有的说,她让我们感悟了什么叫做“师道”,没有她,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她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让学生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过自己,培养的学生一个比一个优秀,人才遍布医院临床、教学、科研的各个角落。张爱伦教授让学生们站在自己肩上攀登,凡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论文署名,学生们把她的名字放在前面,她一律拉到后面,她经常说:“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超越我。”


对科学研究严谨求实,持之以恒


张爱伦教授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如第一例二尖瓣狭窄扩张术,第一例射频消融术,第一例急性心肌梗塞的PTCA术,第一例ICD置入术,第一例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术等等。1991年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2002年获自治区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证书;1991年获自治区科技成果奖励证书;2005年获新疆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她常年坚持学习,遇到非本专业的问题,不论是向专家请教,还是向住院医师询问,她总是谦虚求学、不耻下问,她的工作服口袋里总会装着小笔记本,随时随刻记录专业的理论知识。


首席保健专家的美誉传遍天山南北


张爱伦教授自2005年担任自治区及我院干部保健首席专家以来,负责保健对象的首诊工作,多年承担国内重要领导人、国家元首、国际友人来疆视察的医疗保健工作。诊疗过程中需随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保健对象的医疗会诊,协调相关科室解决疑难杂症,确保诊疗流程高效、准确、安全。她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医术得到了自治区各级领导的认可和信任,有的领导们还亲切地称她“张大姐”。


2006年我院为进一步加强医院干部保健工作管理力度,提高医院干部保健工作的水平,特成立干部保健委员会及分支机构,下设在医院干部保健办公室,医疗专家组组长张爱伦教授为首席保健专家。2009年1月自治区保健委员会聘任张爱伦教授为自治区医疗保健专家组成员。


2010年,新疆北部地区遭遇60年一遇的连续暴雪天气,恶劣的天气不仅给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还威胁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国家总理温家宝同志心系灾区,情系灾民,日理万机赶赴灾区慰问群众。此时的张爱伦教授已身患肺癌,身体素质急剧下降,但她仍然坚持参加温总理的医疗保健工作,不畏风雪、不惧严寒,跟随温总理走访多处重灾区,当得知医院派遣抗雪灾医疗队已赴灾区救援时,张爱伦教授还牵挂着医疗队员们,主动与医疗队取得联系,询问情况,尽其所能的配合医疗队的救援工作。


2010年11月,正在新疆调研的卫生部部长陈竺同志来到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看望了建院元老汪师贞教授、钱戌春教授和张爱伦教授。陈竺部长说:你们将青春和热情奉献给新疆的医学事业,将严谨的医学精神和优良的医院文化传统传承给青年医师,培养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不仅遍布天山南北,有的还支援内地,甚至不少人已成为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你们倾情播撒着知识的火种,奋勇抢占了知识的高地,无悔地奉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青春。希望你们保重身体,快乐地生活。


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


张爱伦教授得知自己患晚期肺癌后,辗转多次住院治疗,每当她的学生们以主治医生的身份来查房时,她总会乖乖的躺好,认真听“医生们”说的每一句话,查完房以后,她又以专家的身份,给科室的疑难危重病人进行查房,只要她身体稍有好转,她都会坚持工作,继续参加保健任务,时常出现在病人最需要的地方。她热爱医学事业、热爱这份职业、更热爱她的每一位病人。从张爱伦教授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名医名家的风范,更深切感受到了老一辈新医人的职责和使命。


淡泊,方能明志;宁静,方能致远。张爱伦教授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患病以后,她仍忘我奉献,笑对人生,甚至比以前还要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她不愿意给任何人增加负担。常常告诫家人要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工作,她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这辈子没有为医院做什么,但医院给了我很多,等我离开之后,后事处理要低调从简,不准向医院提任何要求,许多大教授都低调的走了,更何况我呢。”一句简单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她高尚的人格熠熠生辉。不经意间让我们想起这样一句话,“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个俯身甘做垫脚石的人,为什么却站在了伟岸的山峰?一个从没想过留名的人,为什么却被人们深深铭记?张爱伦教授不是共产党员,却一辈子忠诚于党,坚定不移跟党走;一辈子开拓创新,瞄准医学事业最高峰;一辈子无私奉献,为人民忘我工作,为国家培育人才。


张爱伦教授虽身患绝症离开了我们,但她的精神永在,她的风范长存。她的感人事迹是对当今医务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院奋战在医教研战线上的白衣使者们的又一典范。她让我们懂得,一个人的人生高度不是职务的高度,而是精神的高度;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不在于索取了多少,而在于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奉献了多少。她如潇潇春雨细无声、似缕缕春风印人心田。

上一篇:

记我院援疆干部上海肿瘤医院医师水若鸿

下一篇:

自治区副主席身先垂范 一附院志愿活动有声有色

Copyrights 2005-2018 导医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