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载辛勤育人 半世纪桃李芬芳
日期:2009/9/25 17:17:40 来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也迎来了两个特殊喜庆的日子――该院名医、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汪师贞教授从医从教60周年及一附院建院53周年。
60年前,风华正茂的汪师贞响应祖国号召,从东海之滨来到西部边陲,从此将自己的一生与边疆的医疗卫生、医学教育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60载救死扶伤、辛勤育人,汪师贞及前辈医学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精神在一附院薪火相传。如今,汪老及她所在的新医大一附院已是桃李满天下。
在第2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新医大一附院党委书记姚华、院长温浩率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登门看望了汪师贞、何秉贤等老一辈专家教授,祝贺汪老从医从教60周年,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感谢。
名院造就名医,名医成就名院。让我们沿着像汪师贞教授一样的拓荒者的足迹,追索老一辈医学教育工作者植根边疆、默默奉献的情怀,倾听她留在学子们心中最深的记忆,回首一附院这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医学教育机构教书育人、成长壮大的历程。让我们在为边疆医学教育事业今天的成绩感到骄傲、自豪的同时,向汪师贞教授及新疆老一辈医学教育工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
奉献的人生 不老的青春
――记汪师贞教授
人物档案:
汪师贞,女,汉族,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被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命名为首批名医。曾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自治区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新疆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超声工程学会名誉主任等职。从医60余年,潜心研究心血管学专业,尤其擅长心脏B超,为自治区知名专家,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荣获国家及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曾为她的画册题词:“献身医学保民健康,育人成才支援边疆”;时任自治区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题词:“救死扶伤,教书育人,堪称楷模”;而她则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自勉。目前仍活跃在临床一线,指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9年,汪师贞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57年,她与丈夫响应党中央开发新疆、建设边疆的号召,双双离开条件优越的大上海,来到刚刚建院不久的新疆医学院,负责内科工作。当时,这个科规模小、技术力量也十分薄弱。汪师贞一到科里,首先抓人才的培养和科室的建设,上班时带领医生给病人看病,下班后又组织全科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她要求全科每一个人要做到“三严”:严格要求、严肃作风、严密组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过硬的临床业务技能。她更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为他们制定教学方案,帮助他们备课,到课堂上听课。就这样,几十年来,汪师贞培养出来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数以千计,不仅遍布天山南北,有的还支援内地,不少人已成为专家教授和技术骨干。
无私奉献 育人不倦
1979年以来,她着手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先后担任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重任,已有10名硕士研究生和5名博士研究生在她的精心培育下成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专业具备雄厚的师资队伍,1986年,该专业被国家教委授予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汪师贞就是该点首任博士生导师。迄今,该专业已培养博士生20名。她领导过的大内科已发展成为10多个按专业划分的专业科室,其中心血管病、血液病、肾病等治疗技术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汪师贞始终将多发病、常见病、疑难病作为研究重点,因为这是“群众病”。她除在临床收集大量有关资料外,还率领科研组奔赴农牧区进行实地调研,提出通过节制食盐摄入预防高血压、保持血压正常的保健方法。她又与上海医学科研机构合作,进行“营养代谢和高血压”的研究,为广大群众防治高血压病和普及健康知识作出了贡献,这一科研成果也受到国际卫生组织高度重视。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从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汪师贞便从事对该病的研究,七十年代编写了《超声心动图诊断学》,八十年代她又撰写了《心血管急症诊断治疗学》。1984年,在她的筹划下,一附院建立了心脏B超室,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设备。她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教委和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有较高价值专业论文50多篇,专著两部;还被国家及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多种荣誉称号。同时,她还先后担任全国内科学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杂志编委、新疆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新疆医学超声工程学会名誉主任等职。为弘扬汪师贞教授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业绩,新医大一附院于2001年为她出版了画册《汪师贞从医五十周年》,自治区党政领导为其亲笔题词。
服务患者 不改本色
从1978年起,汪师贞教授担任过四届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职位高了,待遇变了,而她那种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敬业精神丝毫没有变。在任职期间,她积极参政议政,处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重大问题,多次率自治区政协医药组深入天山南北进行调查研究,为制定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谏言献策。边远地区缺医少药,汪师贞就率领医疗队深入到和田、喀什、塔城、阿勒泰等10多个地、州、县、市进行医疗扶贫,被各族群众称为“关心人民疾苦的好领导”。
她始终把自己视为普通医务工作者,长年坚持出诊查房,上课堂讲课。挂她专家号的病人特别多,为了不误病人看病,她往往头一天开完会,第二天照常出诊。扎实的基本功、精湛的医术、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使许许多多垂危病人经她救治获得了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医疗生涯中,经汪师贞救治的患者数以万计,有许许多多病人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
近年来,尽管她年事已高,身体欠佳,行动不便,但是,她顽强拼搏奉献不止。两年前双腿动手术后出院不久,就坚持到临床第一线从事心脏病人超声诊断,在家中伏案撰写论文和教案。前不久,她又和同事共同承担了一项中日协作科研项目《自然长寿老人相关因素的研究》。
在她客厅的书架上,贴有这样一幅字联:“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汪师贞用她一生对边疆各族人民的爱,谱写了一首奉献之歌,展示出不老的青春风采。
干净做人 清白做事
――访汪师贞教授的爱人钱戍春
钱戍春和汪师贞风风雨雨牵手60年,甘苦与共,在志同道合的工作和生活旅途中,钱老的心里有着对老伴朴素、认真、善良品质的始终如一的感情。
在和钱老交谈的过程中,他说的最多的就是老伴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他说老伴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在工作上,在为老伴自豪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疼。她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要求更苛刻。很多事情她都是亲自去做,直到满意为止。
钱老说,汪老是个善良的人,特别爱帮助人,尤其是对患者。她愿意帮助人,从来不嫌麻烦。家里请来的保姆没有文化,老伴只要身体允许,就教保姆读报。许多同事和研究生都是她推荐去进修和深造,为他们的求学和事业铺路。钱老知道自己的老伴是一个自尊自强的女性,她有多苦她很少提,也很少张口,就连夜间身体不舒服她也是自己克服,不叫保姆和他,但是她为了别人的事情却可以忘记自己的困难。在她眼里,患者的难处就是她和整个家庭的难处,她经常在这个时候和钱老商量,用家里的钱帮助看不起病的患者。
钱老说,老伴是一个爱干净的人,在工作中看到厕所脏了她不认为这仅仅是保洁员的工作,她都会亲自打扫;只要她有时间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也会忍着病痛做可口的饭菜。她爱干净,做人更是清清白白,心胸坦坦荡荡。
生活中的汪老很节俭,对物质的要求特别低,就是那么几套衣服,很朴素,很少出去吃饭,总说钱够用就行。
和钱老交谈完,笔者向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汪老告别。汪老看着老伴说,老伴对她的帮助太多,关心照顾的也特别多,他人太好了。
志同道合的彼此支持和帮助,令人深深感动。让我们祝两位老人一生平安!
师恩难忘
――学生眼中的汪师贞
“她是严师,更是益友”
――程祖亨(新医大一附院名医)
我觉得汪师贞老师最大的特点是她来自教学医院,很重视教学。她担任我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时,对所有教师要求特别严格,在30年前已经建立了集体备课和试讲制度,并且始终严格执行,如果试讲不合格,就会被取消讲大课的资格。
对我而言,汪老师更是益友。“文革”结束后,汪师贞主任成为了我院第一批研究生导师。1979年招考研究生,我的成绩是全疆第一名,但因当时招生年龄限定在38岁以下,而我的年龄超过几个月。是汪老师向教育厅及自治区主管领导打电话,并向国家教育部反映,我才被破格录取。她就是这样一位重视人才的好教授。她还发现和培养了张功怡、杨新春、马依彤、郭新贵等人,还通过对外合作,把新疆的博士生送到日本培养,现在,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一流的专家。
“对少数民族学生,她手把手地教,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成长成才”
――肉孜•阿吉穆罕木(新医大一附院名医)
记得60年前的我院,仅有一台心电图机,三台很旧的x光机和只能做简单化验的仪器,条件相当艰辛。汪师贞老师带领我们各民族年轻大夫每天进行查房,为我们讲解临床新进展,开展疑难病例的讨论,让每位年轻大夫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动脑筋思考,以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缩小与内地医疗水平的差距,她每年轮流分批次送各民族的大夫到内地知名大学、医院进修学习。大批各民族大夫经过汪师贞老师的培养和指导,在新疆的各大医院和各个重要岗位发挥着栋梁作用。
作为汪师贞老师的学生,她不但在临床实践中指导我,而且在医德方面也时刻教育、影响着我。汪老师经常资助经济困难的病人,对待患者不分民族一律平等,她的眼中只有患者和病情。
“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大胆培养,始终站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
――马依彤(新医大一附院心脏中心主任、新疆心研所所长)
作为汪主任培养的硕士及博士生,我一直亲身感受到她十分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从课题选题、设计到课题的完成及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都凝聚着汪主任的心血。她为了让我能完成高质量的课题,帮我选题,提供最新的专业研究资料,并将我派往日本大学医学部,与小泽友纪雄先生一起共同指导我论文工作。汪主任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及教学经验,除了对研究生要求掌握扎实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十分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她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个个受益匪浅。
汪主任除了医术高超、知识渊博之外,医德十分高尚,对待病人绝无高低贵贱之分,一视同仁,一切为病人着想。她始终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就是在动乱的年代,也从不放弃自己的信念。
“她高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
――徐新娟(新医大一附院心脏中心副主任、高血压科主任)
在我25年的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中,汪师贞教授的个人魅力、工作魄力始终影响着我。2000年我有幸考取了她的博士生,3年的学习,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她的了解。她情系新疆各族患者,时时关注着新疆医疗事业的发展。
每当她得知我们每个学生取得了成绩,她总是带着那份慈母般宽慰的笑容说,我希望你们都能为新疆的医疗、教学、科研事业多作贡献,这样新疆就不会比内地落后,就能赶上时代的步伐。
如今她已84岁高龄,虽然不能来病房,不能上讲台,但她仍在时时关注着新疆医科大学及一附院的发展,作为师者,她的一言一行充分诠释了教师的真谛。
做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领头羊”
――新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教学发展纪实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暨第一附属医院建院53年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医、教、研三位一体,学科门类齐全,具有鲜明区域、地缘特点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全疆医疗卫生、医学教育、医院科研和管理中发挥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学院现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名、校级教学名师3名;校级优秀一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二级教学团队2个。近3年,在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共有28件作品获得奖励;自治区教育厅“十一五”规划课题4项(其中2项为重点项目),高教科研计划重点项目1项,医科大学校级教改课题立项25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讲课比赛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校级教学论文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校级教学方法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主编、参编国家统编教材及自编教材340余人次;共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获厅局级成果4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50项,厅局级项目33项,获科研经费1950万元,医院配套投入387万元;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406篇。
50多年来,新医大第一临床医学院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相辅相成,协调发展,以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特高发和重大疾病切入,提高疑难危重急病人的诊治水平,实现属地治疗。近3年来,医院紧扣特色地方病包虫病、卡波氏肉瘤、高发性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以及常见的哈萨克族食管癌、维吾尔族宫颈癌等重大疾病,坚持应用研究为主,兼顾基础研究,共完成13项国家及5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得1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建立了包虫病综合诊治研究和以冠心病研究为主体的两个省级优秀科研团队。通过肺脏、肝脏、肾脏和胰肾联合移植技术;干细胞移植和组织工程技术在各学科的临床应用;微创外科技术在各类良恶性肿瘤治疗的应用,使学院“属地诊疗,正确转诊,疑难病人少出疆”的办院理念更好地体现出来。
整合学科资源,组建以疾病为纽带的诊疗中心,优化诊疗流程。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强化特色专科的建设,促进学科资源的整合,以疾病和系统为纽带组建诊疗中心,建立大临床医学概念。先后整合并成立了心脏中心、消化血管外科中心、骨科中心、肿瘤诊疗中心、临床神经医院中心、肝病中心、生殖助孕中心、影像医学中心等12个医学中心。
突出区域与民族特色,引领新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少数民族优秀医师,按照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模式,在改革中探索出一条培养新型少数民族人才的路子,为全疆培养了大量新型的少数民族实用医学人才。建院53年来,由本科教育逐渐发展为硕士、博士、留学生教育及博士后培养,每年承担着3800多名(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10多个民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53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医疗人才,本专科毕业生共计11000多人,其中半数多为少数民族,各类研究生1200余名,毕业生遍布全疆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于全疆各族人民。
注重知识资本的积累,发挥人才队伍的群体效应。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一附院已经打造了一批以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能够引领学科发展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培养和造就一批医疗技术过硬、分别侧重于教学或科研的医教型和医研型学术带头人。通过建立医院名医、学院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各类骨干和后勤技术能手,形成了一附院“大人才观”和以医疗为中心,教学、科研为两翼支撑的“人才金字塔”。
2008年是一附院“教学质量年”,也是教学成果丰收年:妇产科学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是2008年西北地区医学院校中唯一一门获得立项的课程。妇产科学申报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取得成功。向教育部申报康复治疗学专业喜获成功。切实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实行“名师+教学团队”的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全面实施实习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该项目被列为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教研室教学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了教研室工作考核依据,实现了教学管理的历史性突破。全院教师2008年度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5倍;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和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1%;质量也有明显提高。教材参编人数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8.6倍。
2009年,一附院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全院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水平、提高质量,集中精力和财力抓质量、抓队伍、抓管理,进一步改善条件和优化育人环境,促使医教研相结合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卫生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自治区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